中文是中国的语言,也是世界的语言(丁薛祥,2023.12,世界中文大会)。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是深化中非合作、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设“一带一路”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是向世界展现可敬、可爱、可亲的中国形象的助推器。非洲及世界各国对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的需求持续增长,这就对该人群的海外职业胜任力(国际中文教学能力、中国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与适应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中文志愿者海外职业胜任力培养虚拟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国际中文志愿者在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为准中文教师提供了沉浸式了解和感知异国文化、提高职业胜任力的机会。实验包括跨文化交际与适应能力、国际中文教学能力、中国文化传播能力三个板块,涵盖生活做客、课堂教学和职业周三个场景,包括选择礼物、做客礼仪、教材选取、课堂管理、职业周海报设计、中华文化展示等22个交互步骤,来助力国际中文志愿者海外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实验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节省了国际中文教师海外培养的高额花销,使专业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利用。
(一)拓展教育资源,提升中文海外职业胜任力培养质量。海外中文志愿者在教授中文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学组织能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以模拟各种海外教学场景,让志愿者在实际参与之前就能充分了解并掌握这些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胜任力。
(二)突破时空限制,应对海外中文教育多样化需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习需求和特点各异,海外中文志愿者需要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场景,帮助志愿者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海外教学环境。
(三)降低高额成本,减少实践风险,更好满足国际中文师资培训需求。传统的海外中文教育培训通常需要志愿者到实地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成本较高,赴任国国情复杂,存在一定突发高危情况的可能。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则可以大大节省培训成本和时间,让志愿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提高培训效率。
(一)构建了“国际中文志愿者海外职业胜任力”培养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本实验在胜任力理论基础(戴维,1973)上,结合跨文化交际、国际中文教学及中国文化传播相关理论,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国际中文志愿者海外职业胜任力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设计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二)实现了国际中文志愿者海外职业胜任力评估的有效性。实验的前后对照及过程性评价的开展使学生系统学习并逐层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中文教学能力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力,其海外职业胜任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培养了国际中文志愿者的国际化视野和家国情怀。实验注重培养志愿者的国际化视野,让其能够充分了解全球范围尤其是非洲环境下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为今后的海外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从解决海外生存需求出发,到提升工作能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实验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和家国情怀。
(四)增强了国际中文志愿者的科学研究能力。实验分为“自主学习”“胜任力培养”及“拓展学习”三大模块,符合认知规律与学习顺序。在“胜任力培养”模块中,实验者从解决海外生存需求出发,到提升工作能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三大阶段,不断进阶、反复试错,逐步提升问题发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每个训练阶段的交互又分为基本胜任力、关键胜任力和综合胜任力三部分,在此过程中,虚拟仿真实验“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建设目标要求得到体现。
(一)教学目标合理。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突破传统教学跨地域条件限制,在不断重复试错中提高学习效果;学生能够加深知识储备,快速适应当地生活并有效开展“本土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鉴别选择文化传播的内容及传播的渠道方式,讲好“讲好中国故事”。
(二)实验内容合理。实验结合国际中文志愿者海外职业胜任力的需求,还原接近真实的海外国际中文志愿者生活和工作场景。根据国际中文志愿者海外职业胜任力缺乏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教学能力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设计知识点和考察点,内容合理。
(三)教学方法合理。实验通过教材选择、教学设计考察、板书设计、真实教学模拟、购买礼物、学习支付、交通工具的乘坐、做客、职业周等不同的场景的交互让学生完成在海外孔子学院环境中的探索,沉浸式体验真实场景的同时完成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和逐步提升。方法合理。
(四)评价方式合理。实验突破传统评价方式,以“全面、科学、客观”为原则,开创了“客观题考核、知识点考核、操作过程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实验采用前后对照的方式构建职业胜任力多维度评价模型,并对每个交互及练习给予及时反馈与知识点说明,在完成所有的探索和沉浸式体验项目后会呈现海外中文教学胜任力考核、跨文化交际胜任力考核、海外中国文化传播胜任力考核,将教学内容和职业胜任力考核进行衔接,实现能力培养和能力考核的双重目标。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做到的。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得以呈现,从而得以建立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技巧等综合能力的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技术创新。首次全方位高度还原非洲当地风土人情及教学环境。 实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中文教育领域,实现了教学场景的真实模拟,为志愿者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习效果。实验高度还原非洲社会环境及风土人情,引导实验者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异国文化、社会环境、工作内容等,使其对自己的海外职业胜任力形成清晰而客观的判断,进而得以提升。
(二)教育模式创新。首次提出国际中文志愿者海外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型。实验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设计高度仿真,人物仿真、场景仿真、训练内容仿真,使志愿者能够在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验根据志愿者的不同需求和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志愿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习效果。软件资源交互兼容,交互效果好。
(三)智能化评价。首次构建了国际中文志愿者海外职业胜任力的评价体系。实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验通过综合运用3D建模、动画、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技术,设计了22个实验步骤,采用前后对照的方式构建职业胜任力多维度评价模型,对志愿者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评价,为志愿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我校拥有该软件的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