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 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的,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职业胜任力”一般认为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与需要(王宏丽,陈海平,2009;冯丽萍,2015)。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日,世界各国对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的需求持续增长,而缺乏对他国社会文化的亲身体验成为国际中文志愿者海外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限制条件。这导致国际中文志愿者胜任海外职场需求时出现短板,尤其缺乏跨文化交际与适应能力、汉语教学能力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
本实验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根据《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T/ISCLT 001-2022),结合国际中文志愿者海外职业胜任力的需求,实验主体部分设计开发了三个模块,对应三项海外职业胜任力,其中涉及到的主要原理覆盖《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法》等多门本科生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原理、教育学及对外汉语教学原理以及传播学原理。
①跨文化交际原理。包括差异与冲突、适应与融通、身份与认同、文化休克等,主要培养国际中文志愿者赴任国语言应用能力、赴任国文化理解与包容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环境适应与自我调节能力等。
②教育学及对外汉语教学原理。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主要培养国际中文志愿者汉语知识与应用能力、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学习者中心意识等。
③传播学原理。包括传播学的5W模式,即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宣传效果5个要素,主要培养国际中文志愿者中国文化理解与传播能力、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等。
知识点:共11个
1.日常英语及教学英语的应用
2.肯尼亚基本国情与文化的了解
3.文化冲突的应对与化解
4.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自我适应
5.汉语本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6.肯尼亚汉语本土化教学设计
7.肯尼亚汉语本土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8.课堂突发状况的处理
9.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10.中国文化的传播方式方法与途径
11.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组织与策划